徐瑾/文
中國經濟如何產業升級?中國的產業外遷和歐美的制造業回流背后,中美經濟競爭還是合作?全球經濟能否再度復蘇?
這些都是重大的問題,而在這些問題背后,其實都隱含了一只看不見的手在翻云覆雨,那就是“全球價值鏈”。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產業鏈、供應鏈等概念,但是全球價值鏈是什么?為什么那么重要?作為最早研究全球價值鏈的經濟學家之一,經濟學家邢予青所寫的《中國出口之謎:解碼“全球價值鏈”》一書,可以說對于上述問題給出了詳實的答案,既不同于傳統的經濟體制改革和貿易自由化的分析視角,也在理論層面超越了通常的比較優勢理論,創造性地從價值鏈維度洞察中國出口奇跡。
什么是全球價值鏈?邢予青指出,“全球價值鏈主要就指一個產品從設計研發、制造生產,最后到零售的全過程,這也是一個產品從無到有、實現全部價值的過程。”換而言之,對比傳統視角關心如何供應、何處生產、如何運輸等問題,價值鏈的核心就是在于聚焦價值,最核心關注的問題是每個產品環節增加了多少附加價值。通過“全球價值鏈”這個工具,我們就可以透視很多現實中的經濟現象。
以中國經濟為例,在這一偉大的經濟奇跡背后,其推動力到底是什么?有人說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有人說是地方政府的經濟理性,也有人說是中國人的勤勞勇敢,當然,也有海外觀點認為中國利用了匯率低估等因素。這些解釋成就了不少經濟學家的揚名立萬,有的確實也有道理,但在解釋中國經濟為何崛起這一問題時,出口是個繞不開的核心問題。
出口,眾所周知,是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構成了中國經濟過去近兩位數增長的底色。比起消費以及投資,出口天然與全球化密不可分。從大歷史的角度審視,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來自三大支撐——改革釋放的制度紅利,城市化解放的人口紅利,以及加入WTO帶來的開放紅利——這三點或多或少,也都與出口息息相關。改革強化了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城市化為出口部門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而唯有出口繁榮,才是中國快速縮小與全球生產力邊界距離的關鍵。
可以說,搞清楚出口,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經濟與世界格局。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如何從封閉狀態到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出口的冠軍,甚至是成為高科技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國的——彼時,中國人均 GDP不到4000美元,還不到美國一半??梢哉f,中國出口奠定了中國奇跡的基本盤,這一現象對于世界經濟的影響在最近四十年中罕有匹敵。邢予青敏銳地注意到這一現象,并且指出這一現象其實與另外一個現象的形成密不可分,那就是國際貿易已經演變為以全球價值鏈為主導的貿易。
從這個角度去審視,就會發現傳統貿易理論甚至經濟學,對于中國經濟崛起解釋都稍顯不足。正是因為全球價值鏈的興起,中國得以深度嵌入了全球經濟之中,得以接觸最新的產業前言,學習最新的技術進步;于此同時,中國自身的廉價勞動力、超強模仿能力與不斷提升的創新管理能力結合,不斷在全球價值鏈之上躍進,所分得的份額也日漸壯大。從超越經濟的宏大意義而言,全球價值鏈使得中國真正走進了全球市場,世界也從此很難輕易擺脫“中國制造”,而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完成自身的城市化與工業化。
比起這些宏觀圖景,一個經典的微觀案例或許可以讓大家看得清楚。大家知道,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誕生于2007年,造就了一個典型的全球價值鏈案例。iPhone一直是“美國設計、中國組裝”模式,如果按照傳統貿易方法計算,一部iphone出口,中國海關就將其記錄為中國出口貢獻了接近200美元,這種計算方法夸大了中國的科技和出口能力,也引發了美國社會對中國制造的反對情緒。
真相究竟如何?按照邢予青的拆解和計算,在2009年的時候,中國為每部iPhone貢獻了6.5美元的組裝服務,僅占據制造成本的3.6%。這個研究引發了極大關注,通過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展示了全球價值鏈之下的真實圖景:蘋果這樣掌握核心技術、設計、品牌的公司,在全球價值鏈上不僅具備更大話語權,同時也獲得了最大的利潤份額。
值得玩味的是,蘋果所得,就意味著中國所失嗎?不、不、不,加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對于中國就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國在iPhone產業鏈中的價值比例不斷增加,到了iPhoneX時代,雖然進口零部件在制造成本中的比例下降,但中國在每部iphone中的利潤不降反升,利潤所得從不到4%躍升到超過10%。更不用說,國內也出現了華為、小米和 OPPO等可以和國外品牌抗衡的自有品牌。
可以看出,全球價值鏈的黃金時代也正與中國崛起同步,打造了以中國美國合作為核心的價值鏈網絡,二者都是四十年全球化深化的產物。建立在中美彼此合作互信的基礎之上,蘋果這樣的跨國企業和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成為最大贏家。伴隨著新冠疫情以及國際沖突,昔日全球化其樂融融的氛圍逐漸消失,全球化輸家的反噬也通過各種形式浮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全球價值鏈的脆弱性也開始暴露,制造本地化開始成為的潮流。
以中國為中心的價值鏈,能否維持昔日的榮光?對此,邢予青誠懇地給出了不那么樂觀的結尾,那就是科技產業價值鏈合作面臨嚴峻考驗,“中國企業可以輕而易舉利用美國技術實現自身工業化和趕超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在這樣的途徑下,中國應該何去何從,也許我們應該重新回顧一下中國的崛起,知道我們從何處來,才能知道該往何處去。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