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梁冀 “2022年最差的預期已經見到,A股市場將迎來峰回路轉之勢,我們認為2023年A股是一輪牛市。”國泰君安證券12月26日研報,跳出市場對宏觀前景與股票投資的悲觀共識,堅決看多2023年A股市場。
回看2022年,A股跌宕起伏,三度探底。
年初,滬指延續上年回調態勢,一路震蕩下行,于3月中在疫情反復與俄烏沖突內外夾擊中形成踩踏行情,滬指從年初的3600點上方急跌至3000點附近;在不足一月的小幅回升后,滬指于4月末再度出現非理性殺跌,在4月25日、26日接連擊穿3000點、2900點的關鍵心理點位,并一度逼近2800點,在一系列高層會議釋放積極信號后,大盤止跌回升,并在新能源板塊帶領下一度沖高;7月伊始,滬指再度走弱,并在10月末第三度探底,跌破3000點整數位。年內,滬指跌幅約18%,深成指則跌去四分之一,創業板指跌幅更逼近三成。
A股數次探底,原因各有不同。鉅融資產投資總監王雷向經濟觀察報表示,滬指3月中出現踩踏行情,主因俄烏沖突疊加美方發難中概股審計事宜,4月末重跌則是因上海疫情封控致經濟數據短期坍塌,11月初急挫則是投資者信心孱弱;上述幾輪下探的共同點都在于外部因素沖擊導致投資者信心稀缺。
市場整體行情不振,資金也陷入彷徨。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公募基金發行數量為1520只,發行規模1.48萬億元,較去年分別下降約25%和50%;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公募基金資產規模達到26.59萬億元,私募基金規模則為5.56萬億元。再者,北向資金流向也牽動大盤走勢,市場重挫往往伴隨著北向資金大額凈流出。年初至今,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900.20億元,2021年則超過4000億元。此外,A股年內IPO募資金額超6000億元,新股充沛對資金造成抽血效應,拖累大盤。
國泰君安證券策略報告指出,2022年因疫情、經濟與政治處于高度不確定的狀態,投資人寧可持有低收益的貨幣資產也不愿意持有風險資產,股票市場大幅回調,股票估值已處于歷史低點。展望2023年,抑制性政策轉向與疫后開放等盈利預期改善、內外宏觀環境確定性上升以及政策底、經濟底和估值底隱含的回報空間等將推動2023年成為新一輪牛市的起點。
野村證券則認為,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和海外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縮影響下,A股市場罕見地連續兩年估值大幅下行。在防疫政策快速優化,經濟刺激政策頻繁上馬的背景下,2023年經濟活動逐漸企穩的基準情形的發生概率正在快速升溫,因此更可能在一季度看到市場基于經濟下行風險的散去而迎來估值回升。
跌宕起伏
2022年伊始,A股延續上年頹勢,在新能源、TMT等賽道股帶領下持續回調。彼時,一位基金經理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創業板一季度跌幅較大是對前三年巨大漲幅的修正,主板相對抗跌則系其更早開啟調整。相較于估值合理、調整到位的板塊,高估值板塊更易受疫情、流動性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
2022年一季度,A股市場在疫情反復與俄烏沖突之下重挫,美聯儲囿于通脹高熱激進加息則令流動性緊縮,沖擊全球權益市場;反過來,市場尤其是賽道股大幅調整又打擊投資者情緒,公募面臨贖回壓力,私募也遭遇清盤、減倉的境遇,個股層面的籌碼結構遇到較大的流動性沖擊。
內外因素共振下,A股三大股指一季度全線收跌。上證指數、深證成指與創業板指區間分別下跌10.65%、18.44%和19.96%;北向資金則凈流出 243.3億元,上季度則凈流入1403.2億元。
時至4月,A股在小幅回調后再度重挫。4月25日,多家賽道股公司預告一季報不及預期帶崩市場。寧德時代(300750.SZ)因臨時推遲披露時間致股價大跌6.08%;醫藥類“大白馬”恒瑞醫藥(600276.SH)則因一季報預報大幅遜于預期跌停;保險巨頭新華保險(601336.SH)也因一季報預減公告跌超10%。當日,滬指重挫5.13%失守3000點整數關口;翌日,滬指再度下跌1.44%跌破2900點,滬指下探至年內低點。
彼時,機構普遍認為A股殺跌已脫離基本面,陷入非理性狀態。市場情緒降至冰點,國務院、中央財經委員會等則密集發聲,打出政策“組合拳”,鞏固投資者信心。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就房地產、資本市場、平臺經濟等釋出穩市場、穩預期信號,大盤止跌回升。
4月末至7月初,大盤在新能源等賽道股帶領下強勢反攻,并在8月圍繞3200點上下震蕩。6月10日,比亞迪(002594.SZ)市值站上萬億元關口,錄得1.02萬億元,距離寧德時代當日1.06萬億元市值咫尺之遙。4月27日至8月18日,新能源指數(884035.WI)自1423.79點上攻至2505.69點,區間漲幅達到75.99%,而年初至4月26日該指數區間跌幅則超過40%。
在二季度強勁回調后,投資者選擇“兌現”新能源板塊漲勢,寧德時代被貴州茅臺(600519.SH)奪取公募頭號重倉股之位,退居次席。市場擔憂資金配置過于集中在熱門賽道,“新能源雙雄”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則于8月中旬同步自高位回調,而失去新能源龍頭股動力的大盤則遲滯到9月起進入下行區間。
10月24日,A股三大股指齊挫超2%,滬指年內第三度跌破3000點整數關口;當日,北向資金凈賣出179.12億元,創下年內新高;而在此之前,北向資金已連續5個交易日凈流出。整個10月,北向資金凈流出572.98億元,創下年內單月凈賣出之最,且為歷史第二大流出月份。外資信心不足,則系海外緊縮、人民幣貶值壓力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影響,市場情緒受到沖擊。
深圳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告訴經濟觀察報,2022年A股三大股指整體以下跌為主,特別是創業板指全年跌幅不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2022年以來美歐央行不斷加息,美元指數走高,人民幣相對走弱,疊加俄烏沖突使得海外資金流入減少;二是國內各地疫情多發,拖累經濟;此外,A股IPO全年融資超6000億元對市場也形成不小的資金虹吸效應。
資金彷徨
市場行情不振,公募基金整體表現亦不如意。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公募基金發行數量為1520只,較上年減少493只;發行規模1.48萬億元,較上年減少1.49萬億元,同比跌幅分別約25%和50%。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僅有8只百億新基金,2019至2021年則分別為26只、40只和22只。
避險情緒下,收益穩健的產品受到投資者青睞。數據顯示,債券型基金年內新成立470只,發行規模近9896億份,分別占到總數的約33%和66%;2021年,債券型基金數量分別為359只和7408億份,占比分別約為19%和25%。
北京一位基金經理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在貨幣政策相對寬松與權益資產普遍收縮的背景下,居民資產配置向固收類產品傾斜。2022年股市整體表現不振,投資者偏好也轉向低風險的穩健收益產品,債市整體表現較好,所以債券型基金獲得投資者青睞。
此外,北向資金流向也牽動大盤走勢,市場重挫往往伴隨著北向資金大額凈流出。Wind數據顯示,年內共有14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凈買入超百億元,7個交易日凈賣出超百億元。10月24日,北向資金凈賣出179.12億元,創下年內極值,當日也正值A股第三度探底。
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年內累計凈流入900.20億元;2021年,北向資金則凈流入超過4000億元。華泰證券研報指出,截至2022年10月25日,北向資金在A股的持倉市值達到2.02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2.40%。從體量上看,北向資金已經成為A股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募基金與北向資金表現不及往年之際,A股如火如荼的IPO形成資金抽血效應,大盤走勢雪上加霜。
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A股共428家公司首發上市,籌資5797.77億元,IPO數量同比下降15%,但籌資額同比增長7%,籌資額連續兩年創下年度新高。其中,科創板全年籌資額超過主板,為各板塊首位,創業板IPO數量則位居第一。
2022年,中國移動(600941.SH)、中國海油(600938.SH)、聯影醫療(688271.SH)、海光信息(688041,SH)和晶科能源(688223.SH)等5只新股募資金額超百億元,分別為486.95億元、280.8億元、109.88億元、108億元和100億元。其中,中國移動與中國海油均為自港股回流至A股上市。
新股數量充裕,但破發現象頻仍。數據顯示,在年內上市的新股中,143只股票上市首日盤中破發,破發比例超三成。華南某投行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2022年市場行情整體不振,市場情緒一般,市場新股估值與投資熱情欠佳。再者,破發新股往往在一級市場的估值較高,投資者不愿溢價接盤,因此會有投資者中簽棄購以及新股破發的現象。
市場不振、信心孱弱令資金風聲鶴唳。2022年9月,A股上演“殺白馬”行情。9月13日,藥明康德(603259.SH)因美國總統一項行政命令受驚跌停;9月16日,東方財富(300059.SZ)因國辦提出降低服務費跌超10%;9月19日,愛美客(300896.SZ)因一則整頓醫美行業傳聞下跌11.65%;9月20日,三安光電(600703.SH)因一則董事被帶走傳聞跳水7%。
建泓時代投資總監趙媛媛表示,2022年三季度以前以消費為代表的大盤藍籌表現低迷:一是疫情對消費等大盤股基本面不利;二是由于全球滯脹和國外央行緊縮致外資流出對大盤股估值不利;三是貨幣偏松但實體經濟資金需求不強導致中期利率大部分時間偏弱,這有利于市場偏好轉向成長主題。此外,也有市場觀點認為“大白馬”籌碼集中,機構抱團撤退、缺乏對沖手段是導致“殺白馬”行情的原因。
機構期待跨年行情
經歷艱難的2022年后,機構對A股后市相當樂觀。
高盛研究部認為,2023年中國GDP增速將從2022年的3.0%加速至4.5%,重新開放則意味著2023年中國可能迎來強勁的消費反彈、核心通脹率走強以及周期性政策逐漸回歸正常。
高盛表示,總的來說,經歷了過去兩年的挑戰之后,中國股市很可能在2023年展開反彈,反彈的持續時間和幅度將取決于其他結構性和基本面因素,特別是在新的政治周期下中國企業的長期均衡盈利水平以及市場預期的風險溢價。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表示,短期來講,2023年的主題詞是疫后重啟,經濟增速有望“保5爭6”。中國將走出疫情,疊加房地產的市場逐漸企穩,將帶動經濟復蘇。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師王瀅則認為,中短期,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獲得邊際性改善,全球投資人對風險溢價的評估都會產生邊際改善的效果。而監管重置和政策的優先性,平臺公司以及一些私營企業部門整體的運營環境穩定性、可預期性也在逐漸改善。
她表示,中國整體股市的投資回報率從目前9%的回報率,在2023年之內可能會回升到超過11%,在2024年會回升到11.8%,有利于吸引全球投資人重新對中國進行資產布局。
A股于10月末探底后,在防疫“放開”、地產“三支箭”等利好因素的推動下溫和回升。11月28日,證監會通報稱,在房地產企業股權融資方面調整優化5項措施,包括恢復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資等,被市場視為“第三支箭”,帶動房地產板塊掀起漲停潮。同時,銀行及非銀(保險、證券)板塊也迎來大漲。
11月8日,交易商協會通報稱繼續推進并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即所謂的“第二支箭”;而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以“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為導向的“第一支箭”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多個城市的首套住房商業貸款利率下限及首套公積金貸款利率相繼下調。
2022年最后兩個月,滬指溫和上漲約100點。王雷告訴經濟觀察報,境內疫情防控政策放開后,市場并未大幅反彈,核心原因是在股市第一波反彈后投資者需觀察基本面兌現程度,因此股市在反彈后重新陷入膠著狀態。他表示對跨年行情持樂觀態度,但全國疫情發展較快,春節前后全國普遍感染后消費將確定性復蘇,地產、基建開工也將加快,看好股市跨年行情。
趙媛媛則指出,最近20個月A股行情和人民幣匯率的相關性顯著提升,表明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貨幣環境、國際資金風險偏好對A股的影響越來越大,對外資進出因素的研究預測以及外資行業偏好的觀察跟蹤也愈發重要。
融智投資基金經理夏風光告訴經濟觀察報,疫情防控政策放開后,市場并未反彈反而出現調整,主要是短期因素所導致的,近兩個月反彈過程中,市場的熱點變化比較快,從微觀流動性上來看,主要是由存量資金所驅動的。當前,經濟數據也比較低迷,熱點由預期驅動,持續性就非常差。持續的地量反映了投資者的謹慎心態。在長期下跌的底部,也反映出了主動性賣盤的衰減。目前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主要指數仍然處于低位,如中證1000甚至回到了10月份的低點區域;二是年底政策密集發力,2023年上半年經濟回升概率很高。這兩點疊加了持續的縮量,就形成了中期向上變盤的可能。春節前行情出現跨年度的回暖是有可能的。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